泥鳅的养殖技术:基本条件、水塘规定、整塘淤泥处理、清塘消毒杀菌、渗水上肥、投喂量控制、病虫害防治、放养鱼种、配制鱼饵、养护。
1、基本条件:水源充足、水体清爽无化肥等环境污染。进排水管道便捷,规定进排水设备分开。底呈中性化或酸性。养殖场周边环境舒适,供电系统设备正常的。水电工程等基础设施配套设施齐全,地理位置优越。
2、水塘规定:苗种池总面积50—100平方米;池深层以40~50cm最合适;侧墙压实保证不漏水。如果有条件可以用高密度聚乙烯膜遮盖侧墙锁水防跑;水池维持10cm左右污泥。进出水口用胶网拦下(还可用120目网眼布包囊)防敌害生物随水流进到养殖鱼池及其苗种在鱼缸换水时随水流肇事逃逸。出水口选用活动插口设备可以任意调整操纵水深
3、整塘淤泥处理:放养第四个月将水放干水池翻地充足空气氧化暴晒,暴晒时长需在1个月之上。
4、清塘消毒杀菌:投苗前15多天1亩用石灰粉100kg-150kg,消灭病原菌改进底泥。
5、渗水上肥:待药效无效后立即投苗前5-10天,向苗种池灌水30cm进水管得用120网目地筛绢布过滤,并且用发醇完的有机肥料、生物肥等液肥,规定轮虫生物量必须达到5000—10000个/L,生物量20mg/L以上。
6、投喂量控制:投喂量应依据气温、存活率、存塘量、残饵量等详细情况来决定;日投饵量是鳅体重4%~5%日投2次。当温度在25~28℃时泥鳅进食最旺盛,应适当增加投饵量推动其生长发育。投饵务必按时、定量分析、指定。按时即早上投喂日饵量30%夜里70%;定量分析乃是按时测量泥鳅的总数和净重,来确认科学合理的投饵量;指定乃是固定不动地址
7、病虫害防治:泥鳅饲养环节中避免敌害生物(小蝌蚪与蟹类、水生昆虫和稚虫、飞禽以及肉食性鱼类)等进到,搞好淤泥处理消毒杀菌、有效投喂精饲料,与此同时可以采用下边对策:苗种放养前需用2%~3%的澄清石灰水蒸气浴5~10min以消灭表皮病原菌。高温度期内在鱼饵中加入适度的预防疾病药品,坚决杜绝应用危化品、高残留鱼药。 不适合独立投喂放动物性饲料避免消化不好造成病症。
8、放养鱼种:泥鳅一定要选择尺寸基本上同样、表层免伤、充满活力的鱼种,放养时在水塘中洒进少量肥料和蜉蝣生物,放养时要澄清石灰水清理除菌然后放入水塘,放养相对密度大概在1亩5万尾左右鱼种。
9、配制鱼饵:泥鳅归属于杂食性,会进食蜉蝣生物,还会进食藻类植物,人力喂养时以蛋白质高的精料为主导,组合水蚯蚓等植物性食物,在水塘中设定3-4个鱼饵台,每日按时喂养2-3次。
10、养护:泥鳅饲养期内必须按时鱼缸换水,维持水里的清晰度在30公分左右,每日清理工作清扫鱼饵台,降低细菌繁殖,水的温度维持在22-28度最好,同时在泥鳅的繁殖季节,亲鳅产破卵后立即捞起来鱼籽,以防被泥鳅吞掉。
1、池塘养殖模式
池塘养殖泥鳅是最常见、最普遍的方式,一般养殖户都是从池塘养殖开始学习的。因为池塘养殖对泥鳅的生存环境要求较低,大家可以使用的地方也比较方便,比如稻田、土坑等。常见的池塘养殖规格长宽在20-30米左右,整个池塘水深约两米,地面比较平坦。为了防止泥鳅到处逃逸,养殖户大多会用铁丝网做围栏。
2、水田种植模式
水田养殖模式是一种实现生态平衡的养殖方式。它可以用于水和土地。取食时,泥鳅可以以水田中的昆虫和浮水植物为食,可以起到极好的生物防治作用。基本可以避免喷涂,减少环境污染。环保问题现在是各部门关注的焦点。大米可以吸收泥鳅的排泄物,还可以减少化肥的使用。是泥鳅和水稻的两全其美。
3、水泥池塘养殖模式
水泥池塘的养殖模式近年来也被很多养殖户尝试过,因为更方便管理和后续清理问题。水泥池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第一时间观察到水温和水质的变化。一般为便于管理,每个水泥池的面积为100平方米左右,池深0.8-1米,池底应铺20米厚的一层。 -30cm厚的土壤,为泥鳅营造适宜的生长环境。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选择水泥池养泥鳅,一定要对整个池塘进行消毒,否则会导致水中含有高碱性物质,导致泥鳅死亡。
4、藕塘养殖模式
与稻田养殖模式类似,莲藕塘养殖也可以水陆兼顾,实现生态农业。但与水田耕作模式略有不同。藕的茎上有小刺,泥鳅取食活动时受过外伤,极易感染病害。